“如今的社会,35岁以上的人都去哪儿了”、“躲不掉的中年危机!40岁被劝退你还能干点什么”、
“中兴42岁研发负责人坠楼,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在走钢丝”、“90后的中年危机已经到来”……
这样的文章充斥着网络、媒体,别说对于职场中年人士,就是年轻人,读起来也能感受到背后的丝丝凉风。
人到一定年龄,会越来越发现辩证法的真理之光。
谁都希望日日年年都是繁花似锦、年富力强,但不可逆转的时光,注定了有一天就会迎面撞上迷茫与恐慌。
人终究是生物,不分性别,不分种族,不分阶层,看到头上丝丝可见的白发,手上若隐若现的小斑,心中无不“咯噔”一下,二、三十年不过须臾啊!
成千上万的文章、段子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就是这个时代对年龄的不友好。当你青春不在,伴随着新陈代谢的变缓,职业生涯也会慢慢驶离快车道。即使你想讨好这个社会,甚至俯仰于人,这个时代也不会加宠于你。
实际上,该背锅的真的不应该是我们所处的时代,即使信息技术加速了行业更迭、风口变换,更加彰显了年龄偏见甚至歧视,但客观地讲,这是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一直面临的宿命。
1930年,与海德格尔齐名的存在主义奠基者、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在他的新书《时代的精神状况》中这样写道:
“凡想继续存活的人必须将他的劳动力运用到极致,他必得不停息地工作,屈服于不断增强的驱迫力。每个人都知道,凡在竞赛中落后的人都会跌倒而无人看顾;而过了四十岁的人则意识到,这个世界不再需要他”,而这段话回顾的时间起点是1830年。
也就是说当前职场上的中年秋意浓,200多年的欧洲人就体会到了有多冰凉!
雅斯贝斯提出,工业化大生产让人等同于机器零件,人的价值只存在于作为零件的功能之中。“当生命变成单纯的功能时,它就失去了历史的特征。以致消除了生命之不同年龄的差别。青春作为生命效率最高的阶段,成为一般生命被期望的类型。只要人仅仅被看成是一种功能,他就必须是年轻的”。
这就是中年危机的根源,同学们看一看,它是从历史的深处一路走来。
这个问题是不是无解呢?当然不是。
几百年职场已经为大家提供了标准答案:要想摆脱年龄给职业带来的危机,最重要的方法是通过足够的职业成长具备持续的核心竞争力。
不幸地是,现实的职场中很多人依旧还会答错。因为支撑工业化大生产的技术进步虽然非常可观,但决定职业成长的人性改善却步步艰难。这也是近两三个世纪以来,职场上年龄困境日益突出的根本原因。
职业成长意味着要不断因应外界要求,主动对思维模式、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及时优化调整,其力度相当于持续的自我革命,没有积极、勤奋、乐观、坚定等各种美好人性的支撑断难成功。现实生活中,我们所看到的懒惰、拖延、悲观、执行力不足等影响职业成长的症状,恰恰是由于人性的幽暗一再发挥阻碍作用。
加谬曾说过“我是我自己的囚徒”,对于一些中年人的最大问题就是眼界和知识结构已经不支持他们有新的开始。
因此,不管外界变化大还是小,技术进步快还是慢,囚困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只要我们用人性的美好战胜其幽暗,不断拥有新的核心竞争力,就不会困于年龄危机的囚笼之中。
不愁明月尽,自有暗香来!